中國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事業成就,發揚中國航天精神而計劃設立的一個紀念日。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2023年4月24日,第八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是“格物致知,叩問蒼穹”。
中國航天日的由來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以此為標志設立“中國航天日”,旨在宣傳我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一貫宗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全民族探索創新熱情,唱響“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主旋律,凝聚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強大力量。
中國航天日的歷史
2007年10月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曾經宣布,自2007年開始,將每年的10月8日確立為“航天日”,以促進全社會更多了解和關注航天,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2013年4月,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政協科協界委員提議設立“中國航天日”,并向大會提交了提案。8月,設立“中國航天日”的提案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答復,由國防科工局積極推動開展此項工作。12月25日,由國防科工局牽頭,來自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航天系統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院士、專家20余人,對“中國航天日”的具體日期進行了討論,并決定正式啟動“中國航天日”的設立程序并上報國務院。2014年1月4日,國防科技工業局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黨委書記梁小虹關于設立“中國航天日”的提案召開專題座談會,會上討論并提出3個備選日期:會議決定正式啟動“中國航天日”的設立程序并上報國務院。
2016年3月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首個中國航天日將以“中國夢,航天夢”為主題,國防科工局已會同有關部門籌劃部署“開放日”“科普周”等系列宣傳和科普活動。設立“中國航天日”。
回望歷年主題,從2016年的“中國夢,航天夢”到今年“格物致知,叩問蒼穹”,都深深地打上了航天精神的烙印。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一起回顧黨旗下中國航天人鍛造出的四個偉大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參與“兩彈一星”研制的科技工作者,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苦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
他們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孕育形成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鮮明底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立足基點;“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兩彈一星”的研制生動詮釋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兩彈一星”精神凝聚著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和赤膽忠心,反映出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強大精神力量。
載人航天精神?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2022年是中國航天的重要一年,取得了多項航天成就。全年共實施6次發射任務,先后將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1。其中,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的兩個乘組在太空“勝利會師”,我國首次實現空間站三船三艙構型以及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飛行。此外,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實現了2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在軌輪換等多項突破。
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廣大航天人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培育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詮釋了航天人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特別能戰斗”詮釋了航天人獨立自主、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特別能攻關”詮釋了航天人攻堅克難、勇于登攀的品格作風;“特別能奉獻”詮釋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
經過幾代航天人奮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不僅是托起飛天夢的精神之翼,更是全體中國人民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
探月精神?
探月精神: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
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采樣的機械臂及采樣器。
探月工程研制建設者身上所凝聚的探月精神,既是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傳承和延續,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我國航天事業在新時代不斷取得新輝煌的巨大動力。
新時代北斗精神?
新時代北斗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
2020年6月23日,隨著最后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星座部署;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標志著我國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1994年啟動北斗系統工程以來,北斗人奏響了一曲大聯合、大團結、大協作的交響曲,孕育了“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
“自主創新”是北斗工程的核心價值;“開放融合”是北斗工程的世界胸襟;“萬眾一心”是北斗工程的制勝基因;“追求卓越”是北斗工程的目標追求。
新時代北斗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航天領域的生動展示,是“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戰線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賡續傳承,是中國精神極其鮮活、極其真切、極具特色的具體體現,是全體北斗人執著堅守的核心價值。
作為民航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是我們應該擔當的責任;不忘初心,繼往開來,是我們應該牢記的使命;格物致知,叩問蒼穹是我們永恒不變的追求。
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匯集中國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出我們自己的青春力量!